战疫一线|央视新闻直播间专访吕国悦、郑杨谈武汉一线重症救治
发布日期:2020年03月14日

战疫一线|央视新闻直播间专访吕国悦、郑杨谈武汉一线重症救治

 

3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战疫情特别报道·武汉直播间】专访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队长、副院长吕国悦,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主任郑杨,就重症病例救治过程中摸索出的科学方法和创新举措进行交流,介绍了4项创新发明成果,展现武汉一线的医者智慧与担当。CCTV1和CCTV13同步直播。

吕国悦副院长首先介绍了吉林省医疗队的整体工作情况。从大年三十开始,吉林省医疗队就陆续抵达武汉,目前共有1209人在支援武汉的抗疫工作,分布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金银潭医院、中南医院、武汉人民医院和方舱医院等区域开展工作。截至3月11日24时,吉林医疗队共收治1449名患者,有261名已经治愈出院。其中,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作为吉林省医疗队的一份子,第一批次于大年初二抵达武汉,目前已经有7个批次214人来支援武汉工作,吕国悦、郑杨及其他171人整建制接管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一个重症疗区,收治患者63名,治愈出院35名,在院26名,其中有10例危重症患者。

科学救治 精准施策

 吕国悦副院长介绍,从2月9日正式接诊患者以来,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医疗队已经完全适应了工作状态,克服了很多困难,实施了几项有效举措。一是在吉林省、吉林大学、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从后方医院运来价值20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对重症治疗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在武汉一线建起了“火线ICU”。二是随队配备了心理科、麻醉科、心外科、超声科医生,为重症救治,提高ECMO、血滤、插管等操作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感染风险。三是对未知的疾病进行了快速的梳理和研判,在最初两天时间对所有接诊患者进行了分层梳理,并与后方医院多学科专家团队进行远程会诊,提出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地制宜,因病制宜

当记者问及一个月以来,开展重症救治工作最明显的变化时,郑杨教授介绍,原本在后方医院进行的交接班、查房等常规医疗工作,在面对这个陌生的疾病,这种陌生的环境下,都要有一个全新的变化,要因地制宜,因病制宜。刚开始来的时候,边建设适用于重症患者的病房,边建立各种配套管理制度。例如严格制定交接班制度,包括在隔离病房的交接班制度、医护的无缝隙交接班制度、每隔4小时病人病情上报制度、每日例会制度、会诊制度等。早期的例会主要是关于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逐一梳理每个病例,对病人情况进行危险分层:危重症、重症、中度危险和轻症,在病房、医护人员分配等方面做分层管理、精细管理。7个医疗组都配备了不同专业的重症医生,吕国悦副院长每天带领一个医疗组组长开展隔离区大查房,通过多学科会诊,对治疗的关键节点进行科学分析和应对,完善整个工作,边建设边提高,到现在已经能够游刃有余地掌握重症患者的治疗情况。

国家有需要 没考虑过年龄

 作为吉林省医疗队年纪最长的“50后”队员,记者问起了郑杨主动请缨来到一线的初衷。郑杨说:我在想来的时候,从没有考虑过年龄。我一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常常也会跟着大家一起参加三线值班,晚上与大家一起做介入治疗,到午夜、到凌晨都是常有的事儿,所以也没觉得年龄对自己有任何限制。我之所以想来,是出于对职业的热爱,这样的一个陌生疾病,对我来说也是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挑战,所以国家需要,病人需要,我也没考虑那么多。

郑杨作为心血管科的医生,在新冠疫情中承担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其实,本次疫情不仅仅涉及到肺脏,同时还涉及到造血系统、心脏、肾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例如首批收治的50例患者,入院时都常规作了心肌损伤标的物的检查,在这部分患者中,就有27%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郑杨在后方医院时就随时关注武汉一线的情况,她觉得自己的专业能够对一线救助工作有所帮助,所以和院领导主动请缨来到一线。

 吕国悦副院长与郑杨教授同批次支援武汉,始终并肩作战。他说,郑杨教授的请求,对院领导们来说既是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因为郑杨教授是医院心血管诊治中心的大主任,平时在医院的工作就是“拼命三郎”,一直与普通年轻医生一起排班,她参与医疗队工作,成了大家心中的“定海神针”,不仅对对心血管疾病救治有很大帮助,而且曾经做过急诊科主任的她对于重症救治的统筹管理上也十分有经验。虽然院里领导十分不舍得,科室医生也纷纷请战不想让她冒险,但她用宝贵的经验、精湛的技术、坚定的行动说服了所有人,并且激励着所有人。

原创“小发明”  创新“大智慧”

在诊治过程中,所有人在隔离病房看病都是人生中的第一次。虽然有的人在非典时期进过隔离病房,但也有很大不同。除了正常救治工作,一些必要的医疗防护设备十分不足。吕国悦副院长强调,如果想更好地推进重症治疗,必须在这些防护上进行创新改善,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

1.多功能防护面屏

针对问题:医护人员穿上防护服,戴上三层帽子,两层口罩之后,在工作的隔离区内的沟通就十分的费劲儿,例如一个护士想叫另一位护士,但并不知道她在哪里,喊又找不到人,这种沟通在平时的诊疗中是十分必要的。还要面临乏氧问题。

创新工具:多功能防护面屏。防护面屏是三级防护的最后一道,在防护面屏上安装了耳机、话筒和微型摄像头,这样就解决了在隔离区中视野不够、沟通困难的问题。同时,多功能防护面屏中还有一个携氧装置,营造一个高氧环境。

2.咽拭子防护罩

针对问题:新冠疫情临床检验需要进行咽拭子检测,在操作工程中,容易面临病人呛咳、喷溅等。即便是有防护用具,但是也面临着更大的感染风险。

创新工具:将普通用的咽拭子,加一个防护罩。同时受果盘牙签启示,作了可伸缩的咽拭子防护罩,为医护人员再做一层保护。

3.气管镜隔离巾

针对问题:在重症治疗中,有创气管插管和支气管镜的盥洗都很重要。操作的风险极高。

创新工具:制作了防喷溅的隔离巾。通过一个主操作孔和两个手部操作孔,最大限度减少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并且作了50套,送给同济医院气管插管、气管建设小分队。

4.增强性听诊器

针对问题:隔离病区必须要进行听诊,不可避免。要听诊肺部和心脏的情况。

创新工具:发明了增强版的听诊器,解决隔离病房听诊问题。

最艰难的时刻

吕国悦表示,一个月前刚到武汉,面临陌生疾病,陌生的环境,诊治方面没有完全形成常规,在救治能力上办法不多,对于医护人员的心理和勇气方面,是一个挑战。

郑杨说,来之前就听说了一线的情况,来到之后,作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结合别人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隔离流程。二是做好隔离区内的防护工作。大家从开始的担心,到现在已经习以为常,工作重心从加强防护转为怎样做好精细化治疗。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开始做康复训练,护士带领他们做呼吸的康复操,救治工作有序向前推进。

最给力的时刻

吕国悦说:我们和后方求援的时候,例如缺仪器、设备,各层面领导的大力支持特别给力。尤其是救护车满载着仪器设备来到武汉,卸下来送进病房,就像战场上的战士有了枪、有了炮弹,特别有力量。

郑杨补充,除此之外,同济医院同胞支持与合作。吉大一院和同济之间的深厚情谊十分给力。所有一线护士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超负荷的工作也非常给力。

一线的医者智慧,一线的大医淡定,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医疗队用实际行动告诉每个人:面对严峻的疫情挑战,办法总比困难多。

来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责任编辑 蔡国军

下一篇: 战疫一线 | 看,结束深夜战斗,这双眼晴宛如启明星
上一篇: 战疫一线|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江晓静:直缘多艺用心劳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 京ICP备16027503号

电话:010-66931111 68219861 0201-931111 传真:010-66931111 0201-931111 地址:北京西四环中路59号

邮编:100039 E-mail:byh931111@163.com

网络技术信息中心:北京国钜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号学院国际大厦907B 邮编:100191 电话:010-82089470 邮箱:contactus@guojust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