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援华医疗队
印度援华医疗队(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 Medical Mission To china)在报刊上最初出现时,名称有“印度国民大会党援华医药团”、“印度援华救伤队”、“印度医疗队”、“印度救护队”、“印度救护团”、“印度医药团”等。从1942年底起,才统一称为“印度援华医疗队”。
在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中,柯棣华大夫、爱德华大夫、巴苏大夫的墓地是在一起的。他们名字的写法、称呼和墓地位置是:“柯棣华大夫之墓”居中,其左侧是“爱德华博士纪念碑”,其右侧是“巴苏大夫纪念碑”。卓克华大夫及木克华大夫的墓在印度。
成员简介
马登·莫罕拉尔·爱德
Madan Mohanlal Atal
(1886.10.9.~1957.12.1.)
马·莫·爱德(爱德华)大夫,1886年10月9日生于今印度北方邦哈都县。他曾留学英国,毕业于爱丁堡大学,是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的会员。他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外科大夫,又是诗人、民族运动的先锋与卓越的国际主义和平战士。
他在英国先后做过两个医院的医生和一个医院的院长,后来回到印度,在拉克特的大学当过教授。1936年参加国际纵队,帮助西班牙共和国反击法西斯德、意干涉军和西班牙叛军,在战地救死扶伤。为印度赢得了荣誉。
1938年9月,爱德华大夫率领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帮助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强盗,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在1940年冬末春初回到印度后,为印中友谊做了大量工作。
1942年,他因参加要求英殖民者“退出印度”的运动而被捕入狱一年。
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时,他是第一个支持“不许干涉朝鲜”的印度人。这口号迅速传遍印度。
爱德华大夫积极从事和平运动。1950年11月,他率领印度代表团出席了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1年1月,他出席了世界和平理事会日内瓦常务委员会会议,旅途中经过我国。他回印后,曾在孟买印中友好协会成立大会上作了关于新中国的报告。1952年8月,他在印度北方邦和平大会上当选为北方邦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以后他还担任过全印和平理事会副主席的职务。
1957年11月,爱德华大夫应邀访华,一到北京就猝然发病,被送到协和医院。在他住院期间,我国领导人周总理和爱德华大夫的老战友们经常去探望他,马海德大夫几乎天天都去看他。爱德华大夫曾经告诉他的朋友们说,他要写一本书,这本书应该告诉印度人民为什么必须同中国保持密切的友谊。要了解中国,进一步促进印中友谊和团结,这对世界和平是有益的工作。他又说,他看到过黑暗年代时的中国,在新中国诞生时他是何等高兴,他看到了占人类1/4的人居住的地区发生的一切,使他对整个亚洲充满希望。
爱德华大夫一直主张一个中国——人民的中国,并坚决反对纵容制造两个中国的概念和做法。爱德华大夫的名字,是同国际主义精神,以及世界和平与人类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的。但不幸,他的病是肝硬化,晚期终于不治,在1957年12月1日上午十时二十五分与世长辞,享年71岁。
根据爱德华大夫的遗嘱,他的骨灰一部分撒在印度的恒河,一部分撒在中国的黄河。在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建有“爱德华博士纪念碑”。
周总理在爱德华大夫的追悼会上致词说:“伟大的印度人民和他们的优秀儿子爱德华博士对中国人民的这种崇高和珍贵的支持,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周总理还说:“中国人民会继续尽一切努力来加强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这是我们对爱德华博士的最好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