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句意】
[1]粗守:大致遵守。此段大意是:医生必须略通古今历史,遵守孔孟的基本道德规范。断绝追求名利的思想,专心济世活人的事业。
[2]姜抚:唐代人。他宣扬懂神仙不死之术,结果害死人而受辱逃走。
【评 介】
此文对医生提出:要有“略通古今”之识、能以史为鉴,见贤思齐,趋善避恶;提出要行“粗守仁义”之道,能以德作规,不沽名钓誉,不图财妄行。这是对医生的一项基本道德要求。本文讲的“神物来相”,则带有迷信色采,这是本文的局限之处。
医贵贤达
【原 文】
病人有既不洞晓医药,复自行臆度,如此则九死一生。或医人未识其病,或以财势所迫,占夺强治。如此之辈,医家病家不可不察也。[1]
要者聪明贤达之士掌之,则病无所不济,药无不功。[2]世间如此之事甚多,故须一一该举,以堤或然![3]
(宋·寇宗奭《本草衍义·序例》)
【注释 句意】
[1]此段大意是:病人不深切了解医药,自己却胡猜乱想,这会加重病情而危及生命。或者,医生还未看清是何种病症,为了名利而勉强去治。对这类人,医家和病家不可不看到。
[2]此句之意是:重要的是使医药掌握于知书明理、贤良豁达的人手中,那么,就没有什么病不能治好,没有什么药不能生效。
[3]或然:有可能但不一定。此句之意是:世上这类的事很多,所必须简要地逐一列举,以防止其可能再发生。
【评 介】
本文指出医生和病人对医治疾病的不正确态度:病人的病往往坏于不懂医而又胡乱猜想上;医生治病往往坏于不识病而为了名利勉强去治上。这里指明一个共通的道理: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切不可庸人自扰,更不可自欺欺人。要不庸人自扰,病人就得择医求治,遵从医嘱。要不自欺欺人,医生就得聪明贤达,不为名误,不为利惑。医贵贤达,是医家永恒之道。
治病当审八要避六失
【提 要】
医者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则招非。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则招祸。
【原 文】
治病有八要,八要不审,病不能去。非病不去,医无可去之术也。故须辨审八要,庶不有误。[1]
其一曰虚,五虚是也:脉细、皮寒、气少、前后泄泻、饮食不进,此为五虚。二曰实,五实是也: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五实也。三曰冷,藏府受其积冷是也。四曰热,藏府受其积热是也。五曰邪,非藏府正病也。六曰正,非外邪所中也。七曰内,病不在外也。八曰外,病不在内也。[2]
既先审此八要,参之六脉,审度所起之源。继以望、闻、问、切,何有不可治之疾也。[3]
夫病不可治者,有六失:失於不审,失於不信,失於过时,失於不择医,失於不识病,失於不知药,六失之中,有一於此,即为难治。非止医家之罪,亦病家之罪也。[4]
矧有医不慈仁,病者猜鄙,二理交驰,於病何益。由是言之,医者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则招非。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则招祸。惟贤者洞达物情,各就安乐,亦治病之一说耳。[5]
(宋·寇宗奭《本革衍义·序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