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大夫在医疗方面的贡献 | |||||
|
|||||
白求恩大夫在医疗方面的贡献
白求恩大夫在晋察冀敌后根据地工作期间,绝大部分时间从事医疗活动。他的社会职业是医生,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就是要以医治伤病员来援助中国抗战。他从事医疗活动,废寝忘食,多次献血,冒着敌人的枪炮子弹坚持手术………最终以献出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个共产党员最完美,最灿烂的篇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最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医疗活动上。
白求恩大夫从1938年6月17日到山西省五台县金刚库,至1939年11月12日以身殉职,在晋察冀军区工作了513天。他的足迹遍及晋察冀军区的一、二、三、四分区及冀中军区。1939年8月13日,白求恩大夫在写给戴维逊的信中说:“我们的住院伤病员平均2300名。我们的医院设备很简陋,不过是在农村中用泥和石头盖的房子,这些房子建筑在深山里,交通十分不便,周围环山,有时达一万英尺高。在我们这个区域一共有二十几个这样的医院。地区的范围很广,北至北平郊区,东至天津郊区,南至石家庄郊区,西至太原郊区。我们这个地区是最活跃的游击区,时时刻刻同敌人开展激烈的游击战。”
“去年我们的医疗队运行3165公里,其中有400公里是在陕西、山西、河北省骑马或步行的。医疗队给762个伤员做了手术,还检查了1800个伤员的伤情。”
白求恩大夫在晋察冀敌后根据地医疗方面的巨大贡献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亲手给众多的伤病员治疗,并带动了医疗技术的提高
经白求恩大夫直接施行手术或治疗的伤病员达1000多人。他的医术代表了当时军区的最高水平。能得到他的亲手治疗是军区指战员的最大光荣。
根据不完全统计,他共计手术疗伤约1200人次。连续手术100人以上的有3次。经他救治的许多伤员是我军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的复杂、疑难、垂危伤员。因为他经常参加军区各主要战斗和战役的战地救护工作,以及到各医院巡回医疗,当时全军区住院伤员中的1/3是曾接受过他的亲手治疗。他挽救了众多生命,他的功德无量。
现摘抄几名被救治伤员的情况于后:
1.独臂将军——左齐
1938年11月27日,时任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参谋长的左齐,在广灵一灵丘公路伏击战负伤,因流血过多,右上肢上了止血带。白求恩大夫解开止血带,肢体已变黑,生命垂危,白求恩大夫果断地给施行关节离断术。手术中,由该旅卫生部长顾正钧和杨家庄村长各献血400毫升,保证了手术顺利进行,手术安全结束。左齐1956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这位“独臂将军”,后来成了“左臂书法家”。左齐说:“我虽然为抗战献出了右臂,但白求恩大夫的精神鼓励着我,我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用左手操笔书写,慢慢地习惯了,人民给予我“左臂书法家”的荣誉。要不是白求恩大夫在战火中救活了我的生命,别说写字,什么都干不成了。因而一提笔书写,就自然而然的想起白求恩大夫。”
2.白求恩大夫挽救了李盛财的腿
1938年8月25日,李盛财在晋察冀军区骑兵营当连长。攻打敌人占据的河北省完县县城,被一个龟缩在断墙后面的敌人射出的子弹,打中了右大腿的下部。股骨下端有4/5被粉碎,流血不止。医生说,腿怕保不住了,消息传到军区,立即决定,伤员抬担架由处于东线的完县出发,向西护送;白求恩大夫立即由所在的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骑马出发,二人在中途相遇,缩短治疗时间。结果在唐县军城会合,马上进行了详细检查,白求恩大夫还俯身闻了闻伤口的气味。
“锯不锯腿?”李盛财急切地问。
“请你放心,骨头还连着一点,伤口没有恶化,腿还有保存下来的可能。”白求恩大夫还轻轻地拍拍李盛财的手说:“放心吧!不会偷偷地把你的腿锯掉,我的责任是要治好你的伤,还要送你上前线。”
李盛财如释重负。
手术用了40分钟。白求恩大夫又说:“手术很好,请你放心。我没有骗你!”◆◆◆◆◆
第二天,白求恩大夫亲自护送李盛财到三分区一个休养所住下来,又观察了一天,见没问题,白求恩大夫才离去。一年以后,又有机会见到白求恩大夫,二人紧紧地拥抱。李盛财告诉白求恩大夫,右腿恢复得很好。他非常高兴,挥起一个拳头说:“我同你们一样也在战斗,打的是残废和死亡。”这时李盛财已是骑兵营营长了!
3.病床上怀念白求恩大夫——访彭庆云同志
“1938年我任一二零师三五九旅二一八团营长。在王震旅长指挥的广灵伏击战中,我担任突击队长,战斗中,我的右臂受了重伤。由于失血,我曾一度昏迷。民兵用担架抬了我两天多才抬到灵丘县河浙村旅后方医院,到了那里才知道白求恩大夫不在那里,旅卫生部立即派骑兵通讯员去请白求恩大夫。接到通知后,白求恩大夫飞身上马,一口气跑了百里路,赶到河浙村,连口水都没喝就给我检查。见我的伤肢肿胀得很厉害,感染严重,骨折难于愈合,为了保全生命,继续为革命工作,白求恩大夫果断地决定必须截肢。”
“手术很顺利,术后两三天,我的精神就好多了。同志们告诉我,白求恩大夫来得太急,没有带骨锯,找来一把木工的木锯,消毒以后,将骨头锯断的……”
彭庆云老人伤后一直在军队工作,离休前是总参谋部的政治部主任,被人称为“独臂将军彭庆云”。他经常对人讲:“没有白求恩那种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在那冰天雪地的冬天赶来为我手术,和他精良的技术,果断的决定,我就不会活到今天。”
4.白求恩抢救被狼咬伤的农家女赵桂珍
1939年10月,白求恩大夫来到一军分区后方医院在河北省易县甘河净村的第一所,忽然有人呼喊:“白大夫啊!救救我的孩子呀!我的小孩被狼咬伤了!”经了解,原来是离甘河净3里路的下北桥小山村的赵大爷家的4岁小女孩赵桂珍,被窜人室内的野狼咬伤了。那天,小女孩在家睡觉,野狼叼起小孩就跑。赵大娘听到小孩的哭声,大声呼喊:“快来人哪!狼叼走了小孩了!”听到呼声,四邻都赶来了。恶狼见来了人,丢下幼女仓皇逃窜。小桂珍躺在地上,一动不动,没有哭声,奄奄一息。家人急忙将她送来甘河净。白求恩大夫检查了她的伤情,心跳呼吸正常,四肢和全身都没变化。只是咬伤了颈部和气管。创口仍在不断地流血,流血中不断冒着气泡。白求恩大夫给患儿进行了清洗和消毒,对气管进行了修补,在气管内留置了一个橡皮管,防止伤后炎症反应发生窒息。经3天观察,体温正常以后,才拔去了橡皮管。伤口顺利愈合。
当年4岁的小女孩,现在已儿孙满堂,成为年近古稀的老人了。提起当年的事,她说:“如果没有白求恩大夫对我的抢救,就没有我的今天,也就没有我儿孙满堂的幸福家庭。我要让儿孙们永远记住白求恩大夫的恩情。”
5.抢救连长徐志杰
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七一六团一营三连连长徐志杰,1939年4月24日,在冀中平原的齐会战斗中负伤。徐连长十处肠穿孔。白求恩大夫仔细地给他做了肠修补吻合手术。术后白求恩大夫将他留在自己身边,一周内禁食,只能用糖盐水点滴灌肠,口渴时,用水漱口,半座位,28天后徐连长伤愈到后方休养。
6.抢救头部重伤的朱良新团长
1938年8月16日,三军分区十团在攻打河北省唐县县城时,团长朱良新头部受重伤。这么重的伤员抬担架辗转由唐县,送到大约200多华里外的阜平县龙泉关召提寺,已是伤后第4天。经检查:严重炸伤,颅骨骨折,脑髓外露,弹片尚留在创腔内,神志不清,必须取出尖利的弹片,切去四片下陷的碎骨和部分前脑叶。这个地方距白求恩到晋察冀军区后正在建立的松岩口“模范医院”的大本营尚有90华里,不可能将所有的药品器材都带来这里。遇到朱团长这样的重伤员,就显得不能满足需要了,不得不让松岩口紧急地送来。为了消炎和保持外露脑髓湿润,这里没有吊筒,白求恩大夫就用盛满消毒液的瓶子,在瓶口塞上棉花,按一定的速度,滴在创口上。白求恩大夫双膝跪在土炕上,弯着腰,一只手拿着代替滴瓶的药瓶,向伤员伤口滴入药水,另一只手拿着紧靠在伤员头部侧面的授水器。接受从伤口流下的药液。伤员的头动一下,他的药瓶和授水器也要动一下。这样准确地将药液慢慢滴入伤口内。除了吃饭以外,他一直坚持自己操作,直到伤员有些好转,才换人去休息。
8月20日,施行了手术。8月25日,不幸牺牲。聂荣臻司令员为失掉一位英勇善战的团长十分悲痛,召开了追悼会并择地安葬。接受朱团长延误治疗的教训,几天后,另一位骑兵连长负伤后,则没有直接送医院治疗;而是伤员与医生同时出发,在路上相遇时,提前相机进行治疗,缩短了时间。◆◆◆◆◆
白求恩大夫救治的伤病员太多了。主要是八路军,还有很多老百姓。不但在战时,平时住在农民家中,发现病人,如兔唇、疝气、产妇等,他都积极地给予医治。
白求恩大夫的到来,大大提高了晋察冀军区的医疗水平。
白求恩大夫在给他的朋友写信时说:这里,十分缺乏受过高等教育的卫生人员,红军时期中央苏区卫生学校毕业的医务人员也为数不多。白求恩这样的北美胸外科专家的到来,不但为我军送来了药品器材,更重要的是他为我们送来了医疗技术和管理技术。他的到来,大大提高了医疗水平。不但能够处置简单的四肢损伤,连胸、腹、头、颈的创伤亦能处理。由于那时的治疗记录多已散失,不得不从他的日记及书信内找些资料,以说明白求恩大夫在工作中实施了许多头、颈、胸、腹手术。
1939年3月3日。“今天是我49岁生日……从昨天下午7点钟起我一直在动手术。在40个重伤员中,我们做了19个手术……一共做了3个锯治头颅碎骨手术。两个截断大腿手术。两个缝合小肠穿孔手术。六七个胳臂和腿部严重碎骨伤手术。”
1938年8月21日。“今天共做10例手术,其中5例伤势严重,第一个伤员颅骨骨折,脑髓外露,必须切去4片碎骨和部分前脑叶。……今晚他看来很好,没有昏迷,也没有瘫痪。”
1939年4月,120师在冀中军区任丘县的齐会与敌作战,此次战斗歼灭敌人700余人。白求恩大夫的医疗队设在离火线7里路的温家屯,这一次战斗,腹部伤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死亡率只有20%,对此,白求恩大夫十分满意。
不但白求恩大夫自己有精良的医疗知识和技术,还在反复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医务人员,使他们增长了处理战伤的能力。白求恩大夫的手术队就是一个最好的学校,他一方面自己做手术,又耐心地教周围的同志们,手术队的同志们的医疗技术很快提高,甚至他的翻译也逐渐成为麻醉师。他所到之处,都不忘指导医务人员提高技术,改正不科学、不正确的技术,确立科学的、正规的技术。加之,很快成立了卫生学校,相继培养了医生、护士、调剂、助产士等。所以,晋察冀军区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的得到提高。战伤外科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只凭书本知识并不能提高处理战伤的能力。实践的技巧,要在实践中学习。此前,我们就缺乏像白求恩这样的老师,缺乏培养锻炼的场所;白求恩的处置战伤的理念、原则、方法,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激发了大家学技术的热情。增长了钻研技术的兴趣,许多人源源不断的到白求恩学校去学习。白求恩大夫四处参加战地救护和巡回医疗,就像一个播散战伤技术的播种机,一些先进的方法、技术,白求恩走过以后,总要撒落一些在那里生根发芽,使那里的医疗工作有所改进。
从消毒工作着手
白求恩大夫到来之前,各医院、休养所对消毒、灭菌没有统一的规定,消毒工作普遍的较差。
白求恩来后,做了统一规定,即有名的消毒十三步法。
现将白求恩撰写的《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中的“消毒小组”一节抄录于下:
消毒小组地址的选择:必须靠近换药室。。
消毒小组的器具:3把剪子,1个绷带缠络器,1轴红线,1个洗衣板,1捆绳子,1盘铅丝,6条肥皂。以上物品除绷带缠络器以外其他皆放在“卢沟桥”上箱子里。另外需要向老百姓借3个大洗衣盆,1个大锅,1张桌子,1套大蒸笼,两块大木板。
消毒小组的工作步骤:(附图20)在此图内箭头指定的方向表示13个不同的步骤:
第一步:由三等看护生将换药室、手术室、病房的污染敷料提到消毒小组,放在木板上(图位第2)。
第二步:污秽敷料分成两堆,第一堆是应当洗的(图位第3),第二堆是应当焚烧或埋的(图位第3A)。图位第3A污秽敷料需要埋到图位第3B的地方(一个深坑)。
第三步:应洗的一堆再分成两堆——污秽的及比较洁净的,应当先洗比较洁净的一堆。
第四步:第一个大盆(图位4)满注凉水,这个叫“浸洗盆”,每次不得教入太多,大部的脓血在这个盆洗去,洗完后放入第二盆(图位5)。◆◆◆◆◆
第五步:第二个大盆(图位5)满注入热水,敷料需要充分擦洗,这个盆叫“擦洗盆”。盆里的水每5分钟更换一次,或者在任何时候看到水已变色即可换清水。纱布等要彻底一块一块擦洗。洗净后放在末后的盆里。
第六步:第三个大盆(图位6)满注温水,这个盆叫“漂洗盆”,纱布从第二盆内带过来的污水现在可以漂下,需要一件一件来漂洗,漂洗完毕放置在一个干净的大木板上。
第七步:所洗物品皆要按类分别开来,然后挂在晒衣绳上,晒衣绳需要每日拭净。
第八步:所晒的物品必须用竹夹子夹往,或用两条晒衣绳绞往,以免被风吹下。晒衣绳的位置选在阳光强烈的地方,每天至少硒到6个小时。
第九步:晒干后,收集到一个房子里(图位9),这是一个方桌子,铺以白布,四周用叩钉钉住。桌子的一面靠墙,靠近墙角的桌子上放置未曾消毒的纱布、脱脂棉、绷带布、空敷料袋子、安全针、针线等。一切敷料在这个桌子上做。做好的敷料放在一个干净袋子里。洗过的绷带要重新用绷带缠络器缠好。然后,将所需要消毒的敷料袋,装在另一个桌子上(图位10)。
第十步:这个桌子上的敷料放在蒸笼里。
第十一步:置入蒸笼的敷料袋子需要打开口,使蒸气充分浸入敷料内。
第十二步:蒸笼放在沸腾的锅上需要蒸四个小时。
第十三步:蒸完的袋子从蒸笼里取来放到桌子上并将各口系紧。在所有袋子上的一定位置上缝上一条红绒线来表明:这个袋子和其中的物品已消毒,未用以前不可打开。
从浸洗到晒干,到整理,到消毒,一袋敷料共需十一个半小时。计算法如下:
半小时——分类、浸洗、擦洗、漂洗。
六小时——晒干。
半小时——整理。
四个小时——消毒。
因为当时边区没有高压蒸汽消毒器,不得不用流动蒸汽灭菌,各医院都制做了直径和高各约80公分,和华北乡村做饭锅一样大小的木桶,内部装满了各种敷料,倒扣在沸腾的铁锅上,消毒时间要求四个半小时。每当夜晚熄灯号过后,医院消毒的灶火仍久久地燃烧着。
白求恩大夫来到军区以后,就十分重视此问题,并提出解决此一问题的方法。这是因为:
1.伤口感染者极多,这是当时医院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许多同志因为感染失去了生命。
2.当时还没有有效对付感染的药物,只能从最基本的严格消毒开始。
3.当时正值抗战伊始,部队迅猛发展,广大农村的子弟兵拥入部队,初级卫生人员也是稍有文化的青年农民。没有接受过严格的医学训练,对消毒的概念十分淡漠,必须从最基本的改变观念开始。在那时提出这样的要求,是有针对性的。并非小题大做。
除了严格消毒以外,还必须加强换药室的工作,改善伤员手术后的治疗,促使伤口修复愈合。
事实上所有战伤的伤口都是污染的,必然引起一定的炎性反应,伤口部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成分渗出,多型核白细胞及巨噬细胞向伤口游动。随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伤口内肉芽组织增生,最后,导致伤口愈合。加强换药即加强早期疗伤以后,到伤口治愈之间的对症处理,让伤员机体顺利地自己愈合。比如换药时注意消毒,避免重复感染;适当引流,不留死腔;采取有利于排出创液的体位;及时取出腐骨及异物;在伤口内涂抹Bipp软膏等。一部分体格强壮,伤势不太严重的伤员,经过一段感染后,免疫力增强,伤口渐趋愈合。
白求恩大夫在《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一书中详细的规定了换药室的人员组成,器材设置,换药室规则,换药室人员职责。更不寻常的是他把换药室限定十分钟改成手术室,他把换药室和手术室看得同等重要,工作上同样严格认真。
白求恩大夫对医疗工作的理念和处理是正确的,他对医疗工作的出发点是正对伤病员的全体,而非哪一个伤员,他的考虑是从根本上提高医疗工作的效果。这些改进是疗伤工作的基础,是必须做好的;哗众取宠地做几个大手术,显露自己,以专家自居,绝非他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所能为。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在医疗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朴实无华的。白求恩大夫到达晋察冀边区以后,经过他的奔走呼号,反复开训练班,医疗工作呈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1938年8月21日,他写给加拿大朋友的信中说:“我整天都在动手术,我确实累了,但我很久以来没有这样愉快过;我很满足,我正在做着我所要做的事………我的每一分钟,从早晨五点半到晚上九点,都排满了重要工作………这里需要我。”
提倡早期疗伤
白求恩到来之前,伤员负伤后,经过简单包扎,3—5天后,转运到后方医院才进行彻底治疗。这样,往往为时已晚,伤口不同程度的感染。眼看着健康组织被细菌及其毒素破坏,化脓,引起高烧,全身感染,酿成败血症。就这样,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当时没有有效的抗感染药品,更增加了伤口感染的严重性。白求恩大夫十分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个问题,他提出的对付办法,把医疗队尽量靠近火线,伤员负伤后,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在被污染的细菌尚未繁殖深入健康组织之前,冲洗伤口,取出异物,修整创缘,去除坏死组织,固定骨折。这是极有针对性而又容易见到效果的办法。
倡议组织医疗队到火线疗伤是白求恩大夫的巨大贡献。倡议组织医疗队到火线疗伤,是白求恩大夫受到以下两次战斗的启发而萌发出来的。
第一次是河北省平山县洪子店战斗。1938年9月15日,五台山松岩口模范医院开院典礼以后,9月25日,日军集中了3个师团1个混成旅团3万余人,向晋察冀军区驻地进攻,刚刚建成的模范医院被烧毁。白求恩大夫愤怒而又惋惜地离开了五台山地区,向晋察冀军区四军分区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转移。10月22日辗转到达平山县洪子店。那时,洪子店战斗刚刚结束,他的医疗队及时地治疗了这部分伤员。由于新鲜伤口,彻底地清创,伤员们都很快治愈。
第二次是雁北地区广灵一灵丘公路伏击战。
1938年11月26日,日军担任北线指挥官的独立混成旅团长常冈宽治,由蔚县到广灵、灵丘督战,我三五九旅王震部获悉:广灵的敌人护送,灵丘的敌人接迎。遂决定以伏击手段歼灭两地的敌人(见附图)。11月28日上午八时,由灵丘北上接迎的日军乘12辆汽车进至黄台寺我伏击区内,我军发起猛烈冲击,击毁汽车5辆,击毙伤日伪军200余人。同时广灵敌人派出宪兵队200余人,乘汽车5辆开往灵丘,在张家弯被我伏击,全歼敌军,少将旅团长常冈宽治被当场击毙。白求恩医疗队设在离火线25华里的黑寺村,连续两天两夜为71名伤员进行了治疗手术。
12月5日(即伏击战后第六天),白求恩大夫抵达旅部医院检查了经过手术的伤员。除死亡,留在前线者外,实际复查63名。他把复查者分为3类:第一类:伤口清洁无感染者22名(34.9%)。第二类:伤口轻度感染者21名(33.3%)。第三类:伤口中度感染者(系从前线送到医院时常见的感染)20名(31.7%)。12月7日,他将这个情况向聂荣臻司令员作了专题报告。
报告中说:“可以看出,1/3的伤员手术后无感染。我们认为这是很大的进步。这批伤员最快到达医疗队是7小时15分钟,最慢是40小时,平均24小时。鉴于此地多为山路,致使运送速度缓慢,此运速已无可非议。这批伤员从110里以外,经3天转至后方医院;中途未得到护理,没有换药。尽管如此,有1/3的人未发生感染。如负伤和手术两者之间隔时间更短些,如中途解决护理和换药问题,感染率可望还要低,而不是现在的66%。这批伤员都没有上止血带,亦未截肢。全部伤口均予清洗,骨折都及时处置,上了夹板。伤员中有4人颅骨骨折,3人形成脑疝。迄今无死亡。”
报告的结论:①这种治疗创伤的效果极佳,开创了创伤治疗的新记录,超过了在西班牙的成绩;②希望医务工作者转变观念,医生坐等病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③每个旅应有一个这样的流动医疗队;④加强电讯联系,正确使用医疗队。如不期而遇发生战斗,可派医疗队去伤员来后方的途中去迎接,尽量减少负伤和手术之间的时间。平时,医疗队则在医院工作。
经过这两次战斗,组织流动医疗队到火线疗伤,这个举措,逐渐为广大医务人员所接受。每当发生战斗,他都要求亲自率医疗队去火线。经仔细考虑和周密部署,军区批准了他的要求,此后,白求恩大夫便经常出入于火线疗伤。距火线的里程越来越小,有时设在敌人的炮火射程之内,常常在10华里左右。在冀中随部队转战期间,参加了吕汉,大团丁,齐会,宋家庄等战斗;在冀西参加了摩天岭战斗。在冀中他遇到了两个同样脐部被子弹射穿,肠管多处穿孔的伤员,给以同样外科治疗,一个活了,一个死了。什么原因?第一个人是受伤后8小时动的手术;另一个人是受伤后18个小时动的手术。生死之差,就在10个小时。因此,他确信,距火线愈近,负伤与手术时间愈短,后果愈好。◆◆◆◆◆ 在这两次战斗之前还有两个对比起来,发人深思的例子,可以清楚地说明“时间”对于治疗战伤的重要性。就是前面说过的朱良新团长和李盛财连长。他们两人受伤时皆离白求恩大夫所在的地方大约200华里。朱团长每天由担架抬送50华里,第4天才到达医院,接受白求恩大夫的治疗。而李连长与白求恩大夫同时出发,李连长抬担架一天半行走75华里,白求恩大夫骑马每天走80华里,一天半以后走行120华里,两个人在中途相遇,李连长的治疗提前了62. 5%。
当前的战争,由于运输工具的进步,医疗救护工作的加强,及时的救护运输医疗受伤者已成为必须做到的常规。而那时,正值抗日战争初期,敌我之间犬牙交错,部队处于游击战争之中,这个倡议和改进具有重大意义。以往,负伤后经过连卫生员和营、团绑扎所包扎处置后,必须立即脱离战区,向后转送。由于山路崎岖,交通不便,靠抬担架,往往需要3~5天,才能到达后方医院,所以,感染率是极高的;有些不甚严重的轻伤,往往亦因长途转运,伤口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设立流动医疗队,在战时适时地展开工作,这是部队疗伤工作的巨大进步:
1.促进了医务人员观念转变。一改过去伤病员送来医院,挂号,就诊,住院,手术……的老规矩;医生去寻找伤员,去就近治疗伤员,去主动为伤员服务。
2.符合治疗创伤的规律。战伤的伤口基本上是被污染的。子弹刚出膛时,由于经受弹药爆炸的高温,可能一时的被灭菌,但射伤人体时,往往带有泥土,杂物,服装碎片,毛发,不洁皮肤屑块等,而引起创面的污染。最初,污染只在其表面,而后,污染物中的微生物发育繁殖,渐渐深入,所以越早越容易清除。
3.由于早期清创,减少了感染,促使伤口早日治愈,节省了住院时间,减少了痛苦、死亡和残废,为伤员带来了福音。
4.此前,伤员由营、团绑扎所到医院之间是一个无作为时间,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而流动医疗队恰恰弥补了这个缺陷。
5.鼓舞了士气。在冀中一次战斗中,战士们听到白求恩大夫的手术队就在他们的身后,消除了负伤后能否及时治疗的担忧,士气大振,高喊着冲向敌人。
白求恩大夫倡议组织医疗队到火线疗伤,促进了部队疗伤工作的发展,对部队的医疗工作做出了贡献,不但在当时有其重要意义,而且对以后的战争也有深远影响。随着革命战争的发展,这一举措日趋完善。解放战争时期,历次重大战役,多兵种协同作战,多建制大部队分工歼敌,各部队战前都组织起医疗队,战时发挥了巨大作用。
诺尔曼·白求恩在中国的游击战争中,创造了“白求恩疗伤模型”。白求恩所倡导的疗伤原则是:野战医院的医疗队,在作战时尽量靠近火线,尽快、尽早地给伤员实行清创手术,在微生物还未繁殖深入组织以前,去除异物及坏死组织,清洗创面,固定骨折,争取创伤早日愈合。在那个年代,在那个条件下,这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现在已距那个时代60多年了,回过头来,对那种疗伤方法进行研究及“模型方法”的模拟,对深入了解白求恩的光辉业绩,对如何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也会带来收益。白求恩的疗伤原则是:近、快、早(Near,Quick,Early)给伤员以最好的处置(Treatment)。因此可以把白求恩的疗伤模型缩写为NQE。NQE是白求恩光辉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求恩大夫是晋察冀军区倡导志愿献血的先驱
奥地利病理学家、免疫学家兰德斯坦纳( Karl Landsteiner1868~1943)等人1900~1901年首先发现人类的“ABO”血型系统。血液分型对免疫、遗传、法医、输血、器官移植等均有重大意义。1930年兰德斯坦纳等获诺贝尔生理学奖金。从此,人类输血才逐步摆脱盲目,走上科学、安全的道路。输血已经挽救了成千上万的失血者及患有各种伤病需要输血的人,并成为治病疗伤,挽救生命的重要方法之一。血型及输血,在理论和技术上经过百余年的探索,得到了长足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治疗战伤的需要,输血技术得到明显的进步。1936年,白求恩大夫在保卫马德里,反对法西斯佛朗哥的战争中,组织了一个加拿大输血站,对马德里周围的前方医院和本城医院供应血浆和血液。不久,白求恩大夫回加拿大为民主西班牙募捐,输血站被西班牙军队接管。中国的全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他远渡重洋,到中国支援抗战。有效地利用了他在西班牙组织献血站的经验。◆◆◆◆◆
1938年12月,白求恩大夫在山西省灵丘县杨家庄,这里收容了奋战在晋察冀敌后战场上光荣负伤的300多名重伤员。他正为把这里建成一所“特种外科医院”而忙碌着,他每天都要给10个以上的伤员做手术。一个股骨粉碎骨折的伤员需要做离断手术,可是,伤员因失血太多,处于严重的贫血和感染状态,要不立即手术,伤员很快就会死亡。但是,伤员又经不起手术,白求恩大夫十分为难。几经思索,他果断的说:“要输血!”
要输血,谈何容易。在设备现代化的大医院,输血,已经是轻而易举的事。在轮番经受国民党和日寇包围、围剿、封锁的八路军中,在“穷乡僻壤”的大山深处,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他想起了他们医疗队带来的直接输血器,他要给伤员直接输血。
白求恩大夫号召在场的人给伤员献血。他简要地说明了伤员的情况,期待着有人自动报名。但人们对输血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总以为输血对自己有很大的损伤,影响工作,影响行军和打仗。听白求恩大夫说要输血,没有一个人吭气。他把目光凝视着大家,一片沉寂。
陪同白求恩大夫一起到杨家庄军区后方医院一所的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游胜华同志,对站在他身旁的护士邱生才说:“你输血吧!”邱生才对这突如其来的讯问,不知所措。呆望着!怯生生地逐渐向后退缩。作为一名八路军的护理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听讲过“输血”,但从没见过输血,对输血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他犹疑不定。白求恩大夫明白了,邱生才对输血心存疑虑,却又不便开口。
这时,白求恩大夫叫他的助手王道建医生验一下伤员的血型,王大夫在伤员的耳垂上取了一滴血,加入滴有标准血清和生理盐水混旋液的玻璃片上,稍加搅动,反应结果是B型。因时间紧迫,不便给邱生才讲解输血的道理,他撅起留有胡须的嘴猗角,浮起微笑,快活地说:
“我是‘O’型血,万能输血者,我输!”
游胜华副部长看到白求恩大夫要献血,向白求恩大夫和参加查房的全体同志大声说:“白求恩大夫年纪大,还有很多伤病员等待他去治疗,不能让他献血,我也是‘O’型血让我输吧!”
白求恩大夫回答:“我输不是一样吗!前方将士为国家,民族打仗,流血牺牲,我们在后方的工作人员献出一点血,给他们治伤,有什么不应该呢?况且,对身体并无妨碍。”“别耽误时间,救伤员要紧。”
那个伤员躺上手术台,实行腰椎麻醉,离断手术进行得快捷简略。皮肤还没缝完,输血就开始了。白求恩大夫躺上另一手术台,和伤员的手术台并列,伤员和白大夫的两臂交叉,要从两个人的肘静脉采血和输血。皮肤消毒以后,用一特制的带有两个针头和一个活门的类似大注射器的直接输血器,一次次地抽取白求恩大夫的血液,然后输给伤员。这种输血方法叫直接输血,不同于献血后加抗凝液,保存在冰箱内,随用随取的间接输血。眼看着伤员苍白的口唇逐渐红润起来。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用他最真挚的爱,将他宝贵的鲜血输给了一个普通的八路军战士。大家都为白求恩大夫的献身精神所感动,相互交换赞许和佩服的目光;也为伤员伤情的好转而高兴。
做完手术,大家纷纷赞颂输血对伤员的决定性作用。手术后创口愈合良好,体温基本正常,饮食增加,3个星期以后,这个垂危的伤员又恢复了健壮的身体。
手术以后,邱生才走到白求恩大夫面前,向他恳求:“下一次让我输吧!”邱生才为刚才白求恩大夫与游副部长争先献血的举动感动得哭泣起来,喃喃自语:“早先我也不是不肯,只是不晓得输血………”
白求恩大夫站起来,拍拍邱生才的肩膀说:“好孩子,不要哭,输血的机会多得很,下一次一定让你输!”
经过这次献血,白大夫似乎有所领悟,他对游胜华副部长说:“这样好了,我们创办一个血库,成立输血队,做好献血动员,检查好血型,省得临时措手不及。”
游副部长同意并支持作为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的白求恩大夫的意见,在当时成立的医院民主管理委员会上反复讨论,决定:“发动群众,自动义务献血。”游副部长,刘小康政委,医生和护士(包括邱生才),都报名参加了义务献血。接着村长齐之彬,农会,武委会,妇救会,青救会,都报了名,全村男女报名者150余人。白求恩大夫刚输过血,也硬要参加这个志愿献血队,他说:“能输血救活一个战士,胜于打死10个敌人。”凡报了名的都发给一个写有“献血光荣”的红布条,并规定献血者每抽血四百毫升发给红糖一斤,鸡蛋12个,茶叶一两,每天都有十几名群众在医院俱乐部等候献血。随抽随输,保证手术用血。◆◆◆◆◆
白求恩大夫称此种献血为“人民血液银行”。这个群众血库经验还推广到各分区医院,在救死扶伤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白求恩大夫倡导的义务献血队较好地解决了环境异常困难,无法实施间接输血的输血问题,这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战伤技术的发展。白求恩大夫是我军战伤输血的先驱。白求恩大夫在晋察冀边区的513天里共献血3次。他又是一个志愿义务献血的积极分子。
白求恩大夫逝世后,晋察冀军区的输血工作进入低潮。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人封锁破坏变本加厉,条件更加艰苦,采购和供应输血用的药品器材更加困难,缺乏直接输血器和抗凝剂;敌人实行“三光政策”,粮食奇缺,较普遍的营养不良;疟疾,回归热等传染病流行,极易造成交叉感染。所以,输血不得不停止下来。
这件事已经过去60多年了,我国正在推行义务献血,与当年的踊跃献血,还有一定差距,让我们以白求恩大夫为榜样,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纪念白求恩,学习白求恩。踊跃参加义务献血吧!
建设和整顿医院
关于建设和整顿医院提高医院工作水平这个题目,在本书中不免有些重复。它将在管理、医疗、教育等章节中都加以论述。这是不可避免的。不过,我们将在本章中加以较为详细的讨论。
一、创建模范医院
白求恩大夫从延安出发,向晋察冀行进中,便十分留意八路军的医院状况。在未过黄河前的贺家川,看到了一二零师的后方医院。他写给朋友的信中是这样叙述的:
“这里有175名伤员,散住在各户。他们躺在硬邦邦的土炕上,下铺少量干草,令人不忍目睹。一部分人没有床单,没有一个人有毯子。全身长满虱子,穿在身上的仅有一套军装,也因几个月来的战斗生活而尘满垢积,肮脏不堪。他们的绷带几经洗涤,早已变成烂布条子了………”
1938年6月17日,到达五台金刚库,未曾休息来到军区后方医院松岩口。林金亮大夫回忆:“我将白求恩大夫带入我们的手术室。是利用一个小学校的教室改造的,墙壁用石灰粉刷了一下。顶棚挂着白布。白求恩查看了我们的器械,有十几把止血钳子,几把剪子和刀子。还有自制的一把骨锯,一把骨凿,一个骨锤,和一个麻醉口罩。手术床是用木头钉的架子,放块门板搭成的。他看了以后,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问我:“就这些东西?”我说:“是的,这是我们的全部家当。”他摇着头不相信地说:“我来以后,咱们要一起工作,你不要瞒着我呀!”当时医院的总支书记刘小康同志在场告诉他,确实就是这些家当。这时他惊讶地再把那些器械一件一件地拿起来,仔细端详了一番。接着,带他看了我们的药房,看我们炮制的丸、散、膏、丹等中药,用土棉和纱布自制的脱脂棉和纱布绷带,自制的羊肠线和镊子、钳子等外科换药器械,白求恩大夫不断点头称赞。
他发现所有的医院都缺乏医务干部,尤其是技术水平高的医生;缺乏医疗器械和药品;缺乏管理医院的经验,远远不能适应战时的需要。
(一)提出建设示范医院计划
白求恩大夫对我军医院有了一个全面了解以后,工作不久,即向聂荣臻司令员提出建设一所较好的示范医院,包括30张床位的模范病室。作为培训干部,提高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基地。聂荣臻同志回忆当时的情况说:“白求恩初到边区时,不太了解敌后游击战争环境的特点,不了解落后的边区情况,开始就提出建设医院方案,规定一些设备。当时我很为难,因为照他那样做,行不通。但加以拒绝吧,一开始就给他泼冷水也不好。当时我便想折中的办法,不根本推翻他的意见。我告诉他说,你的办法是科学的,不过不能运用到具体环境中来。当他在松岩口布置医院房子一时弄不起来时,我说好吧!在一切尚未办妥当,暂且改造一下庙宇,把建筑计划暂放在第二步吧!模范医院实际就是在一座破庙里搞起来的。经过不久,到9月25日,敌人开始扫荡,模范医院不得不搬家了。先后搬到合河口、长峪、花木等小村,他说分散倒好,老乡都很好,对伤病员没有妨碍,改为分散建医院。
(二)开展5个星期的建院活动◆◆◆◆◆
军区批准白求恩的计划以后,从8月1日开始至9月5日,开展了5个星期的建院活动。五台县松岩口这个200余户的山村活跃起来了,全体军民,男女老少,一齐上阵,白求恩亲自设计,亲自指挥,木工、铁匠炉、锡焊工、缝纫组、泥瓦工各项工程齐动手。军区机关给予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政治部舒同主任、司令部刘显宜副官长、供给部查国贞部长、卫生部叶青山部长,先后亲临现场指导和参加劳动。经过5个星期的共同努力,终于在五台山下偏僻山村建立了根据地第一所模范医院。医院面貌改观,全村焕然一新。通往医院的路都用石灰粉刷,路旁树立醒目的路牌:列宁路、南丁格尔路………
白求恩大夫从国外带来的药品器械大部分放在这所医院,建设了比较正规的手术室、换药室、药房、化验室,还有一台高倍显微镜。病区设在几个大院里,有接待室、值班室。
内科病院,设有传染病房。外科病院,设有奥尔曼氏治疗室,罗氏牵引治疗室,托马氏治疗室。建立了完整的登记统计制度,统计员每天都要向白求恩大夫汇报统计数字。每天晚上主要干部开碰头会,检查当天的工作,布置第二天的工作。全院有200多名伤员,各种治疗都编号进行,秩序井然。
休养员建立了自我管理组织,民主管理伙食。轻伤员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打扫卫生,整理纱布等。设有列宁俱乐部,备有各种自制的游艺器材,休养员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参加,活跃了生活。为了保障安全,建立军民联防和防空措施,一旦有敌情迅速转移或疏散隐蔽。
医院有工作人员67人,医生有林金亮、王道建、苏其昌、李铁亚,护士长傅文元,司药赵冲。护理人员很少,忙不过来就请农村的义务护理员、义务炊事员协助护理和做饭。白求恩很赞赏这样的军民合作医院。
王道建同志回忆:白求恩同志充满着创造活力。一天查房时管理员送到病房十来副拐杖,白求恩大夫一比都是一般长短,他马上把管理员叫来,指着拐杖说,不能把拐杖做的一样长短,因为人的个子有高有矮。伤员拄着不合适的拐杖,长期活动,即使伤肢好了,也往往留下畸形。白求恩大夫看到伤员躺在农村的土炕上,想坐起来很困难。一天白求恩大夫查房时盯着屋梁出神,忽然想到,在屋梁上吊挂一个吊环,伤员拉着吊环,不是自己可以起来了吗?我们立刻照他的建议去做,效果很好,伤员活动满意,护理人员减轻了劳动。
刘小康同志回忆,白求恩大夫不但关心每个伤员的治疗,而且关心休养员的生活。一天我和白求恩大夫检查伙房工作,他问司务长,怎样给伤病员做饭?司务长说,“病房叫做什么,就做什么。”白求恩大夫摇摇头说:“这样工作不行呀!要了解伤员,懂得他们的病情,重伤员应该吃什么,轻伤员可以吃什么,在物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必须照顾。吃的不好,会影响伤员健康啊!”
(三)隆重举行模范医院开院典礼
1938年9月15日,松岩口像过节一样热闹,军民搭台开大会,隆重举行模范医院开院典礼。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边区政府主席宋劭文,副主任胡仁奎,委员张苏,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潘自力,抗敌报社社长邓拓,都在紧张备战的情况下,抽时间参加这个盛会。各分区的卫生部长,张杰、贺云卿、尹明亮、游胜华前来祝贺。边区各界群众团体及附近军民两千余人集会,赠送锦旗10面,聂司令员在典礼大会上讲话,白求恩大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群众热烈鼓掌,高呼口号:“感谢白求恩大夫!”最后军区抗敌剧社为大会演出了精彩文艺节目。
9月25日开始,敌人以大约3万兵力。在空军的配合下向我边区进行扫荡,主要目标是军区首脑机关和后方医院。我军主力为了避其锋芒,寻找战机歼灭敌人,有计划地做了转移。在牛道岭一带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击毙敌清水联队长,取得胜利。但敌人兵力强大,医院不得不转移。敌人进入松岩口后,进行烧、杀、抢、掠,刚刚建立的模范医院被敌人烧毁,白求恩大夫的一片心血和大家的劳动果实就葬送在敌人手里。
模范医院的院址虽然被敌人毁灭了,但留下的印象却很深刻。一军分区卫生部长张杰同志回忆:模范医院主要部分设在大庙里,在那间明亮手术室里我第一次配合白求恩大夫手术,学习怎样正规的腹部手术操作。白求恩大夫在伤员的腰部画了一个记号,固定了位置,要我进行腰椎麻醉注射。伤员表示无痛感以后,他做示范性手术开始了。四军分区卫生部长贺云卿回忆:在那天开幕典礼的晚会上,我和白求恩大夫坐在前排,抗敌剧社在台上演出时,白求恩大夫在台下看到台上一位演员耳前有一个瘤子,演出结束后,他到后台看望了那位演员,并通知他留在医院手术切除。此后,白求恩路遇行人有病,即给以治疗,广为流传。◆◆◆◆◆
(四)白求恩的讲话内容
白求恩在模范医院开幕典礼上的讲话摘要:
1.国际主义精神白求恩说:“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为什么在3万里以外,地球那一边和你们一样的人要帮助你们,你们和我们都是国际主义者,没有任何种族、肤色、语言、国界能把我们分开。”
“我来到晋察冀军区,在这个医院和你们在一起工作,才不过几个月的功夫。我起初总觉得这是”你们“的医院,现在我觉得这是”我们“医院了,因为它是我们共同创造出来的。”
2.赞扬八路军的光荣传统白求恩说:“我从你们那儿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教益,你们教会我忘我精神、合作精神、克服困难精神,我感谢你们给我的这些教益。”“我要感谢所有为建设这个我们大家引以为自豪的医院出过力的人们。”
3.医院服务的方向白求恩说:“一个医生,一个护士,一个护理员的责任是什么,只有一个责任,那责任就是使我们的病人快乐,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恢复力量。你必须把每一个病人看作是你的兄弟,你的父亲,因为实在说,他们比父兄还亲——他是你的同志,在一切事情当中,要把他们放在最前头,倘若你不把他们重于自己,那么就不配在卫生部门工作。”
4.努力学习医疗技术白求恩说:“技术这个名词,普通用来描绘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的知识技能和操作技巧。它们是最进步的最有效的做事方法,它意味着我们控制自然,而不为自然所控制。因此,我们可以说扫地的技术,组织医院的技术,上药的技术,动手术的技术,给病人洗澡的技术,所有这些工作,以及无数其他工作,每一种都有正确的做法,也有错误的做法,正确的方法叫好的技术,错误的方法叫坏的技术,我们必须学习好的技术。”
5.强调医院管理白求恩说:“我们不但需要技术,同时还需要领导人运用技术。我们的理想是要有一个有训练的,有责任心的,有技术的领导者。这样的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什么品质呢?他必须具备:第一组织的能力,第二领导的能力,第三监督的能力。组织意味着计划——全面的计划和详细的计划;领导意味着把这个计划传给别人;监督意味着经常检查计划的进展,纠正错误,以及通过实践来修正理论。最后最重要的工作是工作、工作、工作。”
6.调动人的积极性“大夫们,你们要教导并监督你们手下的小大夫、护士和护理员,领导他们给他们树立一个精神饱满,不顾自己,体贴别人的榜样。护士们,你们要指导你们手下的护理员,领导并监督他们,做事要勤快,要多做事少说话。当你们自己还不懂的时候,不要轻易地互相提供意见,要练习独立工作,而不需要半斤八两的帮助,你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要找别人做。”
(五)建设模范医院的历史意义
目前在山西五台松岩口村,依然保留了模范医院的旧址,修建了纪念馆,许多到五台山游览的人,路过松岩口时都前去参观。建设模范医院的历史意义有两个方面:
1.国际意义:相互支援,共同抗敌
白求恩在模范医院开幕典礼大会上,一开始就说:“千百万爱好自由的加拿大人、美国人和英国人的眼睛都遥望着东方,怀着钦佩的心情注视着正在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着光荣斗争的中国。这个医院的设备是你们的外国朋友所提供的,我被派来作他们的代表,我感到无上光荣。在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主持的保卫中国和平同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八路军、新四军和民众提供医疗条件,积极支援在解放区建立的国际和平医院。最早建立的五台山模范医院,是第一所国际和平医院。它的建立是1938年7月,由宋庆龄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的努力,在伦敦和巴黎举行的“国际和平同盟世界代表大会”通过援华决议,在晋察冀创建起来的。英国援华会捐助的建院经费2450英镑,并派何登夫人来广州与宋庆龄磋商建院事宜,第一任院长是美国和加拿大保卫和平同盟派遣的医疗队长白求恩大夫。”
2.国内意义这所医院,在军区的医院建设和管理上都起到示范作用,它们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科学管理,提高效率;因地制宜,培养人才;言传身教,树立新风等多个方面。这所医院成立刚刚10天,日军就不惜出动大军将其摧毁,可见敌人对它的重视。这次扫荡无疑摧毁医院就是扫荡的目标之一。一所医院能够对敌人构成如此大的威胁吗?因为它不是一所普通的医院,而是在军区有广泛影响的医院,所以敌人恨之又恨,必须将其摧毁而后快。从正反两方面来看,敌人虽然破坏了我们辛勤劳动成果,是不小的损失;但敌人的重视,也提醒我们要把这所医院办得更好。◆◆◆◆◆
二、特种外科医院及实习周
松岩口模范医院被敌人摧毁以后,白求恩转移到四军分区。1938年10月,聂司令员告诉白求恩同志:“目前,359旅正在雁北地区,开辟桑乾河以南浑源、广灵、灵丘、涞源一带抗日根据地,打了许多胜仗,现在已进入冬季,那里气候寒冷,缺乏医院和医生,请求军区支援。”白求恩大夫接受了这个任务,由白求恩、游胜华、王道建、董越千、赵冲等组成的医疗队从平山县常峪村军区卫生部出发,经过3天行军到达灵丘、广灵前线。白求恩等先为359旅分散各地的伤员做了手术,并参加了灵丘一广灵公路伏击战,然后,来到杨家庄军区后方医院一所。这里集中了一军分区和359旅的重伤员300余人,医疗任务十分繁重。白求恩考虑到游击战争环境下的医院,有着特殊的技术和管理特点,利用这一机会,组织一次干部短期培训是一很好机会。他的计划很快得到批准。决定集中北线一、三分区及359旅的医务骨干,结合实践进行为期10天的训练。
两周的筹备工作。
杨家庄位于山西灵丘山区,有百余户人家。自从军区后方医院一所搬到该村之后,全村男女老少几乎都参加了医院工作,家家住着伤病员。全所只有70名工作人员,给伤病员洗衣、送饭、抬担架、放哨,处处离不开群众支援,可以说没有群众,医院就不能运转。白求恩亲眼看到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高度的政治觉悟,在他的著作中写道:“我们走的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国外看来是新奇的,在这里是司空见惯的。军队医院处于流动状态,不分前方和后方,伤病员住在群众家里,离开群众就不能存在,医院是有群众和伤病员参加管理的一种‘特种外科医院’。为了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有其特定的外科技术和活动方式。”从此“特种外科医院”的科学命题在我国医学史上进入史册。
特种外科医院实习周就是根据以上特点,进行两周的准备工作。
1.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建医院
从“模范医院”固定式建筑,转变为流动式“特种外科医院”。这一观念的转变,用今天的话说,重点不是在硬件上,而是在软件上。利用和依靠群众的现有条件,把手术室临时设在小学校里,经过清洁粉刷消毒后,室内温暖,光线充足,用两张八仙桌拼凑在一起当作手术台,就可以工作了。伤病员有的睡在老乡的炕上,有的睡在厚厚的草铺上。能活动的休养员建立了班排组织。共分4个休养排,都有固定的负责医生,护理小组和换药小组。头胸腹组游胜华大夫负责,四肢伤组王道建大夫负责,内科皮肤病组陈连生大夫负责,康复组护士长董兴谱负责。模范医院制定的各项制度,工作职责,操作程序,如十三步消毒法,换药小组工作程序,全部继承保持下来。一走进杨家庄村,看到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通往接待室、手术室、换药室、药房都有路标。规定了医院污物处理,紧急转移,空袭疏散事宜,总之感到这里驻着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医院。
2.组织医院院务委员会(又称医院民主管理委员会)
当时白求恩提出这一方案的目的,一是发扬民主,培养各种管理人才;二是协调军队、群众、休养员的关系,共同建设医院。白求恩亲自拟定了医院管理委员会工作条例,让大家充分讨论,集思广益,反复修改,最后民主通过。
第一届医院院务委员会,由该所所长、指导员、医疗队的大夫、后方医院领导和村长组成。他们是赵英富、刘庆山、刘小康、游胜华、王道建、陈连生、董兴谱、管理员和村长齐之彬。委员分工有医疗行政委员,护理委员,伙食委员,军民联络委员,伤病员管理委员。游胜华任书记,刘小康、王道建任副书记。委员轮流值日,每周一次例会,检查工作优缺点。安排下周工作。按着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的民主原则,使各项工作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完成医疗任务。
成立“人民血库”。
白求恩在西班牙曾组织过战地输血队。在中国敌人后方,没有汽车,没有冰箱,没有公路,条件远不如西班牙。如何解决血液的储存、保管、运输是个实际问题。359旅团参谋长左齐上肢复杂性开放性骨折,359旅卫生部长顾正钧给他输血,白求恩给做手术,挽救了生命的消息传开,一下子有一百多人要求为伤员献血,白求恩思想豁然开朗,这不是来自群众的血库吗?在医院院务委员会领导下,一个以游胜华为队长,刘小康为副队长的150人的献血队组织起来了。包括干部、战士、农民群众。先经过体检和血型鉴定。◆◆◆◆◆
三、创建“卢沟桥”流动医院
模范医院,军民共建医院,“卢沟桥”流动医院,称为当时敌后根据地3种不同类型的医院。前两种已作了介绍,现介绍第3种形式——“卢沟桥”流动医院。
富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才能的白求恩,看到我军战斗的千变万化,他认为游击战争中医院的特点应是搬得动,展得开,打得响。前方医院应机动灵活,后方医院要分散隐蔽。就要求医院运输、装备从编制上创新。细心的白求恩到冀中以后,观察到农民往地里送粪用的粪驮,既好装,又好卸,十分方便。由此,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利用战斗空隙时间,找来几个心灵手巧的木匠,亲自设计和指导木工制做,经过反复地修改,终于做成了第一个“药驮”。为了给这项发明起个有意义的名字,一大清早,他到村外散步,听到军队和老百姓正在唱一支卢沟桥的流行歌曲。他问郎林同志这个歌叫什么名字?什么意思?郎林告诉了他这首歌的名字和内容。他自言自语地说“有了!有了!”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永远忘不了这个日子,就把这种药驮子叫“卢沟桥”吧!看它多像卢沟桥,群众称颂:抗日枪声卢沟桥响。这个名字起得好!这个名字意义深远。贺龙师长看过示范表演后,当场肯定白求恩大夫这一发明,适合当时部队需要,是军队后勤科学化的典范,指示在部队推广,“卢沟桥”驮架如下图。
这种药驮的特点:①携带及装卸十分方便;②容器内的所有放置的东西都是有秩序地固定排列着;③药液大部分是浓缩的,稀释后即可使用;④药瓶都有防震防漏设备,不易损坏;⑤战斗打响后,手术室、换药室、药房3个部门,半小时即可展开工作;需要撤走时,只需十多分钟;⑥装备的东西都是经过科学计算,既要求简化,又做到现有条件下应有尽有;⑦把“卢沟桥”的两个门放在桥顶上就变成换药台。
2.首创“卢沟桥”流动医院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经验,医学家写出了许多战时卫生工作书籍,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时游击战争的条件。白求恩大夫说:“现有的知识,只是过去的仓库,必须彻底探究,并经常扩充,才能适应新的任务。”崇高的责任感激发他创造一种流动医院的热情。1939年白求恩到了冀中,亲眼目睹了八路军是怎样打仗,怎样流动,怎样救护,怎样搬动医院的经验。回到冀西完县神北村就编写了一本适应游击战争环境的军事医学专著《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聂荣臻司令员高度评价这本书的创作精神。
(1)流动医院的任务:按着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任务,一方面可以担任第一线的手术队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可担任临时收治任务,保障战时救治和为部队培训初级卫生人员的双重使命。
(2)流动医院的编制:编制,按着战时任务,医院分野战外科室、病院和护士训练队3个部分。总共有24名医务人员:3名医生,2名在外科室,1名在病院;3名正式护士,分别在消毒室,换药室和病院。需要16名护士实习生,4名在消毒室,6名在换药室,6名在病院。如果医院担任一线任务,换药室改为手术室,全体人员改为手术队职员。护士训练队为团、营、连,输送护士和卫生员。每期学习时间为14周,每两周有4名学员毕业。课程50%是实习,25%是理论,25%是政治。新生先在消毒组见习两周,然后按一、二、三等护士班,各轮流受训4个星期。白求恩主张减少编额,增加学员实习机会。消毒组要有4个实习生,换药室、病房不超过6个实习生。增加人数不是聪明办法,因为没有充分工作,容易产生懒惰的毛病。轮换班次时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升班。到14个星期结束进行大考,考试及格才能获护士、卫生员资格。
(3)流动医院装备标准:白求恩根据自己亲自在前线救护的统计资料,拟定了一个可供做100例手术,换500次药,配500个处方的流动医院装备标准,可保证一次中、小战斗的前方救护任务。其装备原则是:
便于携带。为了防止行动起来箱子内药瓶振动,每个瓶子置人棉瓶套内。瓶子用半寸宽的松紧带套在瓶颈以使固定,松紧带两端钉在抽屉两侧,要求取出瓶子时,只需将松紧带提起即可。
便于取放。每件物品都有一定存放位置。如头、胸、腹、四肢各类器械,都固定在一定抽屉里,常备药品按编号顺序存放,在无灯光的情况下,护士能取出任何所需要的药品或器械,用完后又能放回原来位置。
便于使用。平时做好准备,用时得心应手。常用的内服药尽量制成浓缩的合剂,临用时加水服用。在第2个“卢沟桥”顶上有1柳条筐,其中备有标准敷料:5袋消毒急救包,每袋50个;10袋消毒的小棉花垫,每袋50个;10袋消毒的大棉花垫,每袋25个;5袋消毒的大棉花棍,每袋50支;一匹绷带布;一个绷带缠络器;10磅未消毒纱布;10磅脱脂棉;5磅未消毒土棉花;半匹白布;10个空敷料袋子。◆◆◆◆◆
3.推广“卢沟桥”流动医院
第一次在一二零师司令部做“卢沟桥”流动医院演习,白求恩带领医疗队全体同志,假设了敌情,接受上级命令,医疗队仅用半小时,手术室、换药室、药房、病室即全部展开。那天,白求恩亲自作示范,心情特别激动,他的动作像魔术师一样,说声要拿什么东西,不用看也能准确地拿出来。最后下达命令转移,流动医院不到一刻钟就全部撤收,装在两匹骡子背上转移。表演结束后,贺龙师长走上前去和白求恩亲切握手,表示慰问和感谢,当即指示全军学习白求恩这一创作,使“卢沟桥”很快在冀中各医院推广开来。
9月10日,军区卫生部在唐县花盆村召开全区卫生部长会议,邀请白求恩参加会议,白求恩向各分区卫生部长汇报并表演,将这项创作的经验,提高到游击战争条件下师卫勤战略战术的高度去认识,并介绍“卢沟桥”制作图样及经费预算,使这项技术在晋察冀得到推广。
4.把“卢沟桥”搬进课堂
1939年7月白求恩在唐县齐家左村为军区卫生学校学员进行示范表演。
表演分三步。第一步:手术室的展开。在一间宽敞的大教室里,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按程序,用了半个小时就将野战手术室布置起来。室内布局:有手术台、换药台、药品器械准备台、洗手处、担架停放处。器材物品有一定规格和标准:如手术围裙9条,洗手盆3个,肥皂两块等。室内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位置,如麻醉师、司药、登记文书、器械护士、助手、术者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能任意走动。这些都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步是表演伤员进入手术室的程序。伤员必须从一个门口进入,从另一个门口出去。从伤员搬运,打开绷带,检查伤口,换药包扎,全部过程井井有条。
第三步是手术室的撤收。把全部东西有条不紊地收拣起来,装入固定的箱内。
整整一个上午,白求恩大夫一方面给同学们示范讲解,一方面指挥手术室工作人员操作,时间的要求,医疗器械的使用和创新,都讲得十分透彻,1次示教胜过10次课堂教学。
5.“卢沟桥”流动医院的价值
聂荣臻司令员曾赞扬白求恩的科学精神说:“白求恩把红十字汽车换成带驮架的骡子,把汽车夫变成马夫,这种改变就是把高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边区的具体环境,是很科学的,正因为他有科学的基础,才能想到在这样的环境下怎样做到科学化,今天汽车在边区之不科学,正如骡子在美国之不科学一样。”他又说,“白求恩同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他不说一句空话,也不墨守教条,他最善于把他的进步科学知识,与现实的战争环境与农村条件相结合,他的每一种改进的设计,都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凡是科学的东西都有强大的生命力,在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中,各种类型的“卢沟桥”广泛应用在新的战争环境中。如今,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条件下,出现了汽车流动诊所,列车流动门诊部,飞机流动专科医院,军舰医院等,从这些现代化的流动医院中,可以看到60年前白求恩创造的“卢沟桥”流动医院的原则,医院应适应人民的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继续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白求恩著.郎林译.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华北军区卫生建设史料汇编.华北军区后勤卫生部出版,1949,101~202
2.张业胜.白求恩大夫创建模范医院的经过及历史意义.见:张业胜汇编.白求恩纪念文集(第一集).1~6
3.张业胜.白求恩首创“卢沟桥”流动医院.见:张业胜汇编.白求恩纪念文集(第一集).1~4
4.张业胜,白求恩大夫医治伤病员实例.见:张业胜汇编.白求恩纪念文集(第二集)
|
|||||
|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 京ICP备16027503号
电话:010-82089470 地址:北京西四环中路59号
邮编:100039 E-mail:byh931111@163.com
网络技术信息中心:北京国钜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号学院国际大厦907B 邮编:100191 邮箱:contactus@guojust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