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英雄群体】
编者按: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后,军地卫生系统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决策部署、重要指示,他们视灾情为命令、视灾区为战场、视时间为生命,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克服条件艰苦、交通不便、高原缺氧等重重困难,精心组织、快速出击、密切协同、科学施救,为伤员救治赢得了宝贵的“黄金时间”,为救灾官兵身心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充分展示了我军卫勤官兵和广大白衣战士听党指挥、服务人民、救死扶伤、赤诚奉献的时代风采。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军委首长的高度评价和地方政府、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本刊第三期用两个栏目专题报道青海玉树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愿广大读者和白衣战士从中进一步体悟伟大的抗震精神,并在实际工作中实践和发扬这一时代精神。
野战方舱医院抗震救灾纪实
高斐 李生刚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突发7.1级强烈地震。 4月15日上午,解放军153医院接到赶赴玉树灾区抗震救灾的命令。该院火速抽组野战方舱医院,昼夜疾驰53小时,安全机动2350公里,成为最先进入灾区的野战方舱医院。 在一个多月的医学救援中,方舱医院官兵克服种种困难,争分夺秒救治伤员,用忠诚铸就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丰碑,用生命诠释了军民一家亲的骨肉情怀!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回良玉和中央军委徐才厚副主席先后视察方舱医院并给予高度评价。 一 野战方舱医院抵达集结地后,立即召开临时党委(扩大)会,紧急部署任务:巡诊救助组进村入户,展开巡诊救助和救护知识宣传;方舱救援组抓紧展开方舱,迅速收治急重病人;心理疏导组到学校、工厂、寺院等地进行心理干预……。在使命感召下,医疗队员们征尘未洗,投入到抗震救灾中。 高原地区开展巡诊救助,进山难、发现难、转运难、救治难、补给难的矛盾非常突出。临时党委果断作出“就近用兵、小群多路、穿插迂回、全面出击”的决定,每个巡诊救助组由3名以上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士组成,他们深入杂多、冲达、当达、结古等重灾区,每天步行20多公里,大面积展开搜救行动。其中一组一天巡诊17个偏远的藏族家庭,对64人进行医疗救助。在索南多江家,刚出生6个月的孩子在地震中受伤,一个老人腿被砸伤。医疗队员给孩子仔细检查,给老人擦洗换药,并留下常备药品,令索南多江一家人感动不已。 野战方舱救援组争分夺秒投入到救死扶伤的战斗。4月24日,已过预产期10多天的藏族妇女塔拉在丈夫和妹妹的搀扶下来到野战方舱医院。医生张红娟与护士崔新苗对其检查发现,胎盘严重钙化,婴儿脐带多层绕颈。抢救过程中护士长韩玉娥左手轻轻抚慰,右手握住她的手给以力量。经过7个多小时的抢救,一阵清脆的啼哭声划破夜空,塔拉生了一名男婴。在塔拉家人执意要求下,张红娟为孩子起名“军玉”,纪念解放军和玉树群众结下的不解之缘。 4月26日18时40分,38岁的多玛格桑发生车祸被紧急送到方舱医院,他全身8处骨折、失血性休克,生命奄奄一息,被推下急救车后,几个等待看病的僧人见状围了过来,低头为多玛格桑念经祈祷。“立即输血,马上准备手术!”刚做完一天手术的手术组组长王珂重新穿上手术衣,再次打开无影灯。800毫升鲜血、400毫升血浆输进去了,手术刀在王坷和卢留斌手中有如神助,速度、深度、精确度无可挑剔。凌晨4时,多玛格桑终于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快救救我的孩子,他只有17岁啊!”4月29日下午,一位藏族阿妈拉住医生张志伟的手痛哭着,身边躺着不省人事的儿子才石多杰。通过阿妈的哭诉,张志伟了解到,由于家人在房间烧煤取暖时间过长,导致才石多杰和哥哥一氧化碳中毒。值了一天班,还没来得及吃晚饭的张志伟和医生刘成跃、刘琰、王辉、护士崔素娟等立即投入抢救。抗休克、解毒、吸氧、强心、导尿……一项项急救措施及时跟进,第二天凌晨2时,才石多杰终于苏醒过来,一直焦急等待的才石多杰父母双手合十,匍倒在地:“感谢亲人解放军,给了我们儿子第二次生命!”◆◆◆◆◆ 进驻玉树不到一周,方舱医院就以高超的救治水平,良好的服务态度,受到藏族群众欢迎。每天的门诊量达400多人次,手术量最多达20例,还安排100多人次住院治疗。 4月22日凌晨1时,正在药房值班的段立鸣突然听到急促的敲门声。“快,段主任,有位病人血压升到200 mmHg,急需注射用降压药!”原来,藏族老人尼扎因失去亲人情绪不稳,血压突然升高,已出现轻度昏迷。段立鸣二话没说就往外跑。她知道方舱医院的战常战急药品基数列表中没有这种药,必须到其他医疗点寻找。此时她满脑子只有一个字:“药!”目标只有一个:“救人!” 震区的青海省卫生局药品供应站去了,没有。兰州人民医院药品供应点问了,也没有。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成了最后希望。值班人员带着她来到倒塌的药库里。微弱的灯光下,她跪在成百上千百种药品中不停地翻捡。“硝普钠!找到了!”她举起那盒药起身往方舱跑去。当段立鸣把药送到病人面前时,战友们发现,室外零下7摄氏度的低温,平时最怕冷的她却连大衣都忘了穿。 10岁的藏族女孩卓玛在地震中失去双亲,她自己头部也受伤被送到方舱医院,小卓玛很懂事,乖乖地配合手术。护士长韩玉娥心生怜惜,由于没有头架,她就一直用双手托着小卓玛的头,“孩子,疼就哭吧。我就是你的妈妈。”手术结束了,韩护士长手指也被小卓玛咬出了血。出院后小卓玛又跑回方舱,把珍藏的口香糖,一片片分到大家手里。并为解放军唱起动听的歌曲:“裁一片高原的白云,掬一捧雪域的圣水,送给亲人金珠玛米最美好的祝福……” 针对部分藏族同胞在震灾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野战方舱医院积极开展心理救援。才录卓玛老人在震灾中砸伤了右小腿,伤势严重,可笃信佛教的她却认为只要诚心向佛,病就会好起来。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护士长郑喜灿和高存有、王丽杰两位心理专家顶风冒雨走了两个多小时赶到才录卓玛家,耐心做心理工作。可任凭大家耐心劝说就是不愿诊治。第二天,她们再次来到老人家,郑护士长握着老人的手说:“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为您看好病是我们的职责。”陪同的藏族医护人员耐心相劝:“我也是藏族人,难道你还不相信自己的同胞?再拖下去,会丢性命的。况且党和政府是免费给你看病。”才录卓玛终于为大家的真诚所动。队员们找来担架,把体重近200斤的才录卓玛抬到救护车上,送到方舱医院接受治疗。很快,老人家就能下床走路了。当小分队第3次赶到她家探望并送去急需药品和生活用品时,才录卓玛手捧哈达躬腰献给了郑护士长和医护人员,并深情地说:“我高兴,金珠玛米的心是诚的,我早就该相信解放军……” 截至5月20日,方舱医院小分队累计行车2600余公里,队员徒步跋涉2700多公里,为520名藏族群众上门服务,给112名伤病群众作了妥善处理,把12名伤病情较重的群众接到方舱医院系统治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视察野战方舱医院时说:“你们的到来,不仅是对玉树医疗力量的加强,更是带动和提升。” 灾后防疫刻不容缓,野战方舱医院皮肤病专家吴国选率领防疫小分队,每天对驻地玉树体育场周边进行少则两次多则4次的喷洒消毒。为做好村庄、居民点的洗消防疫工作,防疫队员们每天都要在山路上往返10余公里,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不遗漏一寸土地,消一片安全一片,洗一片保障一片,”这是防疫队员们的共同誓言。截至5月5日,累计完成消杀面积16万多平方米,消毒帐篷600余顶,完成水质检测48份、鼠疫监测32公顷、健康教育2000余人次。
二
抗震救灾中,方舱医院党员和领导干部坚持当尖兵、打头阵,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赵先弘政委打着吊针,还在研究制定下一步工作措施。关晓峰院长每天提前1个小时起床,对救援任务分配、人员车辆统筹进行提前部署。睡眠严重不足的他,眼睛布满血丝,持续高烧,嗓子嘶哑。每晚巡视完所有病房和方舱后,还要撰写当天工作报告。在兰州军区第4医院病床上,苏醒后的政治处干事姚伟峰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要马上回到玉树灾区,那里有好多工作等我去做……”。从接受命令到野战方舱展开,他几乎3个昼夜没合眼,导致突发急性肺水肿、脑水肿而昏厥。◆◆◆◆◆ 既是驾驶员、又是加油员的董永涛, 2300多公里征程,他一个人开了近2000公里。这一天,他又在高原公路上连续驾驶18个小时。保障方舱医院的30多名驾驶员,在昼夜兼程50多小时、体能接近极限的情况下,到达驻地后,迅即投入卸载装备、搭建帐篷、展开方舱工作。汽车队长梁国江说:“他们有的头疼发烧,有的一天吃不上一顿饭,有的累的正干着活便睡着了。面对连续高强度工作,始终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硬是咬着牙坚持到底!” 外科主任王珂每天工作到深夜。24日这天,他连续奋战21个小时,整整做了10例手术。腿站麻了,就跪在凳子上;腰站疼了,就在板房墙壁上靠一会。最后1例急诊手术,他从凌晨2点一直做到5点多。 放射科主管技师王晓辉平均每天接待70~80个病人。由于是移动组合式方舱,防护措施不完善,他吃的射线超过平时的30倍,导致头发大片脱落。战友们劝他去查查血象,王晓辉回答:“检测出来又能怎么样?不查最好,心里敞亮!”其实,他何尝不想查查身体呢?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拯救群众的生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部队所到之处深受群众拥戴,得益于严格的管理、严明的纪律和点滴的养成。每一座帐篷里都张贴着管理规定。这是临时党委针对部队人多车多、与群众打交道多、驻地民族宗教关系复杂的实际,专门制定的《玉树抗震救灾安全管理要则》等10多项管理规定,它为方舱官兵的思想和行为校正“准星”,为良好作风的培育保驾护航。 根据军委总部要求,野战方舱医院将继续参加当地重建工作,直到玉树医疗卫生机构恢复功能,部队将面临长期的严峻考验。两个多月来,医院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精神,全力以赴援救受灾群众和伤病员。截止5月30日,方舱医院累计门诊接诊9032人次,收治653人次,治愈出院280余人,手术314例,开展医疗巡诊和送医药活动5900人次,对驻地附近地区洗消面积7.8万平方米,发放价值9.7万元的药品,做到了“零死亡”,受到了国务院、军委总部、军区和青海、玉树地方领导及藏族群众的肯定和褒奖。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河南电视台等全国50多家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野战方舱的先进事迹。6月1日,央视《焦点访谈》又一次报道了藏族同胞的58名新生儿在野战方舱医院出生的感人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