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大魂诠释允忠允诚 ——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组长黄志强(上篇)
发布日期:2015年10月14日

 

大医大魂诠释允忠允诚

——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组长黄志强(上篇)

 

  见到他,已是定格于照片中的慈祥。

  眉毛弯弯的,眼睛弯弯的,嘴角弯弯的……白兰、银菊、黑纱,簇拥着他的微笑。

  3个月前,他在自己抢救过无数重症病患的解放军总医院,永远闭上了眼睛。弥留之际,他请求放弃治疗,不要浪费医疗资源,并写下遗嘱:“生老病死是人的规律,我心坦然……不设灵堂,不挂挽联,不摆花圈,不举行告别仪式,遗体用作解剖,骨灰撒入大海……”

  93岁,漫长而又短暂。回首来路,他用一辈子种下一棵参天大树。为祖国医学事业奋斗终生——这个目标,就像穿越近一个世纪的火焰,燃烧了他的全部生命。

  一位诗人这样赞美他:大医大魂/一生诠释允忠允诚/大仁大德/一世守望至精至爱/当生命的烛光消逝/悄然之间/有泪落下……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肝胆外科奠基人之一、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组长黄志强,以他跨越世纪的传奇人生,让人们看到了一位苍生大医的精神高地!

 

大医精深——

  “敢为天下先,治别人治不好的病,开别人不敢开的刀”

 

  黄志强很神,神在他的一双手。

  他的手,上了手术台,操起柳叶刀,稳、准、狠,一丝都不抖。

  他的手术技巧,被医生们称为“魔鬼级”——“老先生把肝胆研究得太透了,熟练得就像解牛的庖丁,恢恢乎游刃有余……”

  即使再富想象力,也难以描绘出人体肝胆器官的复杂程度。

  进出肝脏的管道,枝枝丫丫,密密麻麻,如同一棵大树,枝叶繁茂,难以尽数。肝胆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就是要在纵横交错、险象环生的管道间,斩关夺隘,精巧游走!

  “黄老做手术厉害,是因为在他眼里,肝胆已是立体的、透明的了,如同将军了解战场上的每一道山川河流。”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姜凯说。

  对中国人来讲,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胆道外科还是一个未解的谜。

  胆道外科有3大主要疾病——结石、感染、肿瘤。资料显示:中国4%—7%的成年人患有结石性胆囊炎。肝内胆管疾病,以其严重并发症和晚期高死亡率著称,曾被视为“不治之症”。

  “敢为天下先,治别人治不好的病,开别人不敢开的刀。”从零起步,筚路蓝缕,在中国肝胆外科“拓荒之旅”上,黄志强一次次地开疆拓土,推动着我国肝胆外科事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他在国际上首次为病人成功实施肝动脉结扎术,使肝内胆管大出血不再是不治之症,创造了外科和肝胆史上的双重奇迹;

  他在国际上首创用肝脏外科手术解决复杂胆道疾病的先河,这一技术为国内外广泛采用,成功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肝胆外科专科,创建了全军首个肝胆外科中心,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肝胆外科理论与实践体系;

  他编撰的《外科手术学》《胆道外科》《肝脏外科学》等24部学术专著,填补了我国胆道外科领域医学教材的多项空白,成为几代专科医生的启蒙教材……

  正因这些卓越建树,他被同行尊称为“中国胆道外科之父”。

  “南吴北黄”,代表着中国肝胆外科领域的两位“泰斗级”人物——“南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的吴孟超。“北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的黄志强。吴老擅长肝脏,黄老精于胆道。

  黄志强的秘书王燕生回忆:有一年,吴孟超院士曾把一个胆道疾病患者,介绍给黄志强院士诊治……

  2012年,90岁的黄志强被授予“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这是国际公认的外科学的最高殊荣。

证书上写道:“谨此学院和全体院士授予黄志强荣誉院士称号,对他为人类服务中作出的卓越贡献表示钦佩和感激,并赋予作为本院院士的所有荣耀与特权。”

◆◆◆◆◆

大医至诚——

  “攀登世界医学高峰,中国人必须占据一席之地”

 

  解放军总医院外科大楼17层,有间黄志强生前的办公室。

  推门而入,枣红色的书柜里,码满了双层排放的书籍。沙发前的茶几上,靠墙的书桌上,依旧摆满着了中外报刊,还有大量的函件。

  墙壁上,一张黑白老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照片上,西装革履的黄志强,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黄志强的一生,有着太多的传奇故事。故事的起点,要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

  1922年,黄志强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的一个医学世家。小时候,祖父时常讲起自己下南洋打工的故事,国人在外饱受欺凌的画面,深深地印在了黄志强心中。

  很快,宁静的生活就被炮火打断了。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火迅速燃烧到他的家乡。一年后,在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中,广州沦陷。面对支离破碎的街道和死伤遍地的同胞,黄志强坚定了学医救国的决心。

  那一年,高中毕业的黄志强被中正医学院录取,年仅16岁的他毅然突破日军封锁线,取道澳门、香港、越南,辗转奔赴云南昆明求学,从此踏上从医报国之路。

  “当年,他是为杨虎城将军做胆囊切除手术的医生之一。”黄志强的秘书王燕生回忆。 新中国成立前夕,正在“国民政府重庆中央医院”当医生的黄志强,再次面临走与留的抉择。

  “没有丝毫犹豫,坚定地留下来。”对国民党黑暗统治早已失去信心的黄志强,最大的渴望就是奔向光明。

  沐浴在新中国的阳光下,黄志强与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充满了奋斗的激情。

  上世纪50年代初,在重庆行医的黄志强发现,肝胆外科教材几乎均是国外原版或译本。

  “肝胆外科学领域里,为什么没有我们自己的东西呢?”一种民族自尊感在黄志强心中油然而生,“医学无国界,医学家有国籍。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攀登世界医学高峰,中国人必须占据一席之地。”

  智慧的花蕾,在汗水浸泡下悄然绽放。凭着执著与努力,他陆续创造了20多种治疗肝胆管结石及并发症的外科手术方法,突破了一系列手术禁区,使我国肝胆病远期治疗优良率从10%提高到87.1%,明显高于法、美、日等发达国家。

  晚年,黄志强仍时刻关注着学科的发展,洞察着学科的趋向——

  经过长久思考,他提出“外科已从切除时代进入修复时代”理念,提倡大力发展“微创外科”。2001年10月,他主持了召开了“中国工程论坛——微创外科新概念”,标志着我国微创外科时代的到来。

  84岁时,他主持翻译了《希夫肝脏病学》,经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译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修改注释。

90岁时,他依然思维活跃,敏锐地觉察到3D技术必将对微创外科产生巨大影响。看完3D版《阿凡达》后,他撰写出论文《从阿凡达电影看微创外科3D时代的到来》。

◆◆◆◆◆

大医仁术——

“学深不忘宗旨,誉高不丢本色,视事业重如山,把患者当亲人”

 

  尽管已过去10年,在史思敏记忆中,那次与死神的博弈,依旧刻骨铭心。

  2005年12月,怀孕38周的史思敏感觉腹部剧痛,被诊断为死亡率高达95%的坏死性胰腺炎。转入解放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时,史思敏已陷入深度昏迷。

  听说有孕妇得了绝症,已经83岁高龄的黄志强亲自上阵,带领治疗组连续奋战7天,做了3次手术,病人终于奇迹般地睁开了双眼。

  康复出院那天,史思敏哭了,黄志强笑了——还有什么能比见到患者重获新生更幸福的事呢?

  解放军总医院一间ICU病房的角落里,摆着一张专用椅子。椅子的主人只有一位——黄志强。医生护士经常看到他坐在椅子上,静静地观察着、思考着。

  记录呼吸、引流、排泄物数据,看片子、作比较,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切暗含病情信息都逃不过他的慧眼。因为对病人病情了如指掌,他总能在复杂病历会诊中抓住根本,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法。

  “当你仍站在手术台前,请珍惜你神圣的手术刀!”黄志强常常告诫年轻的同行,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一定要有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心。外科医生行医过程中必须多开动脑筋、勇于探索,找出对患者最好的治疗方案。

  那一年,解放军总医院收治了一位特殊病人。这是一位身患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全国劳模,入院前在当地医院曾进行剖腹探查手术,术后出现严重的脓毒症状,被紧急转送北京。

  当时,病人持续高热、昏迷,腹部切口已大部分裂开,胰腺体尾部和周围组织已坏死。这样的病人,很多医生都不愿意接收,尤其是不敢对其进行手术。黄志强闻讯后,当即收治了这名病人。

  手术台上,黄志强一反常规,改变了病人的体位,令大家愕然。教科书中,胰腺手术都是从腹腔正面开刀,黄志强改变病人体位,就是想从背侧开刀。

  术后第二天,病人体温开始下降,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手术获得圆满成功。

  “10根手指好像长了眼睛,融进了灵感和聪慧。”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外二科主任刘荣说,黄老做手术有一个特点,动作轻柔,止血彻底,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小。他极力推崇微创外科,尽可能把手术“残缺”降到最低,多给患者身体留下更多的“完美”。

  “黄志强院士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老军人。他一生从医报国,学深不忘宗旨,誉高不丢本色,视事业重如山,把患者当亲人。他用一生的忠诚,树起了医学大家爱党报国的光辉形象。”提起黄志强,解放军总医院政委袁安升如是说。

  在解放军总医院,流传着一个关于黄老的小故事,闻者无不动容——

  90多岁的时候,黄志强只记得自己是1922年初出生的,却不记得具体的日子。然而,说起几十年看过病人的病历,他却记得一清二楚。

记得,不记得,这座失衡的记忆“天平”,淋漓尽致地“称”出了病人在他心中的千钧分量。(2015/07/29日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张晓祺 花晓 王继荣 罗国金)20151014

◆◆◆◆◆

黄志强:大仁大德守望至精至爱

——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组长黄志强(下篇) 

 

    入夜,解放军总医院,灯火通明。

  走进肝胆外科重症监护室,8个鲜红大字映入眼帘——“生死相托,永不言弃”。

  这8个字,是黄志强对患者的郑重承诺,更是他一生恪守的座右铭。

  这8个字,至今温暖、激励着解放军总医院新一代医护人员。

大医精诚,一诺如山。从医77年,黄志强用一把手术刀,划出一条璀璨的人生轨迹。一名人民军医的大仁大德,在圣洁的刀锋上熠熠生辉!

 

  一腔真情为病患——

  “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

 

  一对寿眉,一双慈目,一脸和善……面对病人,黄志强脸上总是挂着微笑。

  “他的微笑让患者感受到了真诚,他的微笑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吕文平说,“黄老的笑容很特别,这是他标志性的‘表情名片’,也是他呈现给大家的‘心灵窗口’。”

  微笑的背后,是一种职业的操守。操守的背后,是一颗慈爱的心灵。

  “微笑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高超的医术能治病,和煦的笑容能暖心。”吕文平永远记得恩师说过的话,“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

  “非仁爱之士不可托,非聪明理达不可任,非廉洁淳良不可信。”在黄志强看来,关爱是对病人的一剂“良药”。

  在患者听来,黄志强的话语像他的笑容一样,让人如沐春风——

  “哪儿的人啊?家里几口人啊?家里条件如何啊?”说话间,他会拉住病人的手,摸摸脑门,按按肚子,叩击听一听,仔细看一看……

  在患者眼中,黄志强的举动像他的笑容一样,充满体贴温馨——

  每次查房,他第一个动作是把门轻轻关上。每次给患者检查,他总是先把听诊器在掌心捂热,再接触病人。给病人体检,不该暴露的地方,他一定给病人遮盖着……

  “找黄老看病,如果挂不上号,还有个好‘技巧’——拿着片子直接到办公室找他,他会连挂号费也不收。”黄老的学生、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外二科主任刘荣说。

  正因如此,患者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谁能成为黄院士的病人,是谁的福气!

  一叶见春秋。视救死扶伤为天职,视见死不救为耻辱,从医77年,黄志强将一切顾虑置之度外,将一切责任慨然承担。

  一次,一位患重症坏死性胰腺炎的病人,在当地一家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病情持续恶化。医生对他说:“你到北京去找黄志强院士吧,也许还有希望。”

  送到解放军总医院时,患者已器官衰竭,生命垂危。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个患者救不过来了,但黄志强却说:“还有希望。”

  抢救一周,病人继续处于昏迷、休克、高热状态。那时,正逢解放军总医院迎接“三甲”医院评比,如果病人出现意外,可能直接影响医院参评。

  有同事劝黄志强:“是不是算了。”他态度坚决:“我们决不能为了评等级而失去军人和医生的本分!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最大的努力。”

  在黄志强精心抢救下,病人最终从死亡线上被救回来了。睁开眼睛的那一刻,他说:“黄院士,是您让我又活了一回……”

  对于收红包、拿药品回扣的事,黄志强深恶痛绝。他告诫学生:“收红包才用心看病,也许这些人的病能治好,但是心上却会落下了病根,那就是对医生的不信任。”

“听诊器里有良心,手术刀下含真情,处方权里见真心。”学生们也永远记住了黄志强的话,“病人把生命托付给你,这是多大的信任啊!我们当医生的,可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

◆◆◆◆◆

一片丹心育桃李——

 

  “弯下腰是一座桥,站起身是一架梯”

 

看着《中华腔镜外科杂志》封面上老师苍劲有力的题字,刘荣眼眶湿润了:“弯下腰是一座桥,站起身是一架梯。有幸成为黄院士的学生,是我一生的荣光!”

从医70多年,黄志强致力于两件事:当一名好医生,做一个好老师。

半个多世纪教书育人,黄志强桃李满天下,很多学生成为医学界的翘楚,有的还成为全国全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医学院校著名教授、知名医院的领导和科室主任……

  谈起当年观摩导师手术的情景,博士生董家鸿记忆犹新:“小小的手术室总是被学生围成里三层外三层……如同母亲和胎儿,老师通过身教这根‘脐带’,给了我们成长的营养。”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起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松而严”。

解放军总医院304临床部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大东说,“松”指的是在工作中不要求一味研究学术,提倡培养广泛兴趣。“严”指的是对医学基础知识必须严格掌握。

  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姜凯,对黄志强的“严”深有体会。一次,老师查阅了他前前后后做的30多台手术,一项一项地检查手术记录,并调出其中5项记录作出点评,一丁点的小疏忽都难逃老师的“法眼”。

  “没有创新的外科,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黄志强常常告诫学生们,创新不是莽撞,创新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要有长期的临床积累,要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探索。

  一次,黄志强带领年轻医生为病人实施手术。一位学生建议用一种新的方式进行缝合,黄志强听完后觉得可行,就鼓励学生上台进行缝合,而他在一旁给予指导。手术过后,病人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黄志强去世后,博士生王鹏飞含泪写道,“敬爱的老师,我会时刻牢记您的教诲,用自己的所学造福苍生,帮助更多的危重患者,跨越重生之门,走出人生绝境……”

◆◆◆◆◆

一生淡泊素心存——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黄志强一生为病人做了多少台手术?没有人知道,但重症监护科的医生护士看得到,90多岁高龄的时候,他依然坚持来重症监护室查房,直到倒在了病床上。

  黄志强一生取得了多少项成果?没有人统计过,但他创立的一系列诊疗手法,至今被无数医生使用着,他撰写的教材、著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医学工作者。

  黄志强一生拯救过多少个生命?恐怕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但当他去世的消息传出,一批又一批被他治愈的患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看救命恩人最后一眼……

  93载春秋何其匆匆,黄志强将一生献给了他孜孜以求的医学事业。他对自己的总结非常简单:“我是一个医生,一个外科医生。”他的书柜上,贴着“三足”箴言:“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尽管一生执著事业,但是他也热爱生活。他穿衣得体,风度翩翩,总是不忘提醒科室年轻医生注意穿着。照片中的他,西装革履,身姿挺拔,还不忘摆出“V”字手势,露出灿烂笑容。

  黄志强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始终保持着年轻心态。晚年的他像个慈祥的“邻家爷爷”,疼爱科室里的医护人员。他清楚地记得每一位医护人员的生日,经常提醒护士长给过生日的护士买生日蛋糕。

  视科学为信仰,待病患秉初心。提起黄志强,老战友感慨万千——

  “我们是老朋友了,他比我大8个月,我专攻肝脏,他专搞胆道,我们肝胆相照。”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说。

  “黄院士碰到难题时的执著精神,一直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种工作作风,是医者永远学习的榜样。”中国工程院院士卢世璧说。

  提起爷爷,孙女黄微泪光盈盈——

  在学校填个人资料表格时,爷爷职业那一栏,从来都是填写“医生”。

年幼的黄微也许不知道,自己的爷爷有“多厉害”,但她记住了爷爷的话:“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追求极致,都要做到极致!”

◆◆◆◆◆

爱党报国的时代楷模

解放军报评论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肝胆外科奠基人之一、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组长黄志强,从医77年,把毕生心血奉献给祖国医学事业,谱写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传奇,铸就了大医为民、德技双馨的不朽丰碑。从黄志强身上,我们看到了爱党报国的理想信念,看到了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看到了赤诚为民的大爱情怀。

    他信念坚定,始终不渝地爱党报国,自觉把个人的追求和价值的实现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树立了白衣战士一心向党、赤诚奉献的光辉旗帜;他敢为人先,功勋卓著,创建我国首个肝胆外科专业,独创一系列领先世界、沿用至今的肝胆外科诊治原则与技术,被誉为“中国胆道外科之父”;他倾心育才,甘当基石,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担当大任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我国肝胆外科事业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德行天下,妙手仁心,视生命高于一切,待患者犹如亲人,用真情大爱温暖人心,用精湛医术拯救生命,奏响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时代壮歌。

  医者,人民生命之所依,百姓健康之所系。捧读黄志强同志的先进事迹,我们不禁想起了另一个曾经感动几代中国人的名字——白求恩。他们都是外科医生,都是“值得托付生命的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人生经历各异,但他们的事迹所体现的精神,却是那样的相似相同,是那样的一脉相承。从白求恩到黄志强,虽然经历了70多年的时空跨越,人民军医的职业操守一以贯之,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一脉相承。

  斯人虽逝,精神永存。全军医疗战线要以黄志强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忠诚于党、胸怀全局的大义,忠诚使命、敢于担当的大举,攻坚克难、创新发展的大志,传承人民军医的红色基因,把职责使命牢记心头,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 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征途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的光辉业绩!

(2015/07/30 来源:解放军报 记者 张晓祺 特约记者 王继荣 花 晓 特约通讯员 罗国金) 20151014

 

 

下一篇: 一位白衣天使的无疆大爱 ——记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解放军第302医院 妇产科护士长王新华
上一篇: 为民掏心肺 为党赢人心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政委刘铁桥被群众誉为好人亲人恩人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 京ICP备16027503号

电话:010-66931111 68219861 0201-931111 传真:010-66931111 0201-931111 地址:北京西四环中路59号

邮编:100039 E-mail:byh931111@163.com

网络技术信息中心:北京国钜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号学院国际大厦907B 邮编:100191 电话:010-82089470 邮箱:contactus@guojustar.com